t的当行业创新争议之路遇上规范
最近在加密圈里,Blast这个项目简直成了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。作为早期投资者的Paradigm公司突然站出来公开批评自己的投资对象,这个戏剧性的转折让我不禁想深入聊聊这件事。 Paradigm的研究主管Dan Robinson在社交平台上的发言着实让我吃了一惊。作为一家知名风投,他们居然公开表示不认同被投企业的运营策略,这在业内实属罕见。Robinson的发言直指Blast的两个核心争议点:一是抢先上线跨链桥,二是在三个月内限制用户提现。说实话,作为一个经历过多次牛市熊市的老韭菜,我也觉得这种做法确实有点太"激进"了。 记得2017年ICO热潮时,很多项目方也用过类似的套路:先把钱圈进来,产品慢慢做。结果呢?多数项目最后都成了空气币。Blast这次的操作,虽然背后有Pacman这样的明星创业者站台,但还是让人嗅到了熟悉的味道。 更令人担忧的是来自Polygon工程师Jarrod Watts的技术分析。他指出Blast的核心问题:多重签名机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。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发生的几起安全事件——黑客只需要控制三个签名中的多数就能把资金一锅端。Watts的另一个观点也很有分量:Blast目前根本算不上真正的L2网络,更像是把用户资金托管到LIDO这样的协议里。 说到这里,我不禁想起去年FTX暴雷时,很多用户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——提现功能形同虚设。Blast现在要求用户"相信"未来会开放提现,这种空头支票式的承诺实在让人难以接受。 最讽刺的是,尽管争议不断,Blast的TVL还是突破了5.5亿美元大关。这种现象在加密圈里屡见不鲜——越是争议大的项目,越能吸引投机资金。这让我想起比特币早期的一句名言:"Price is the best marketing"(价格就是最好的营销)。 作为业内人士,我理解Paradigm的纠结。一方面要支持创始人创新,另一方面又要维护行业规范。Robinson那句"我们投资的是独立创始人,但不总是同意他们的观点"道出了风投的难处。就像当年红杉投资特斯拉时,也经常要忍受马斯克的各种"任性"。 说到底,加密行业需要创新,但更需要建立健康的发展模式。Blast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:在追逐短期利益的同时,千万别忘了区块链的初心。毕竟,这个行业已经经不起更多的信任危机了。资本与项目的"爱恨情仇"
技术层面的隐忧
市场的疯狂与理性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数字货币江湖:穷国逆袭,富国退场的有趣现象
- QnA3重磅推出Telegram机器人:用AI读懂你的真实投资需求
- 解密2023年最火的三大Telegram交易机器人
- Polygon链上PRC-20热潮:一场疯狂的铭文狂欢正在进行
- TRB这场最后的晚餐,小心别做了买单的人
- 揭秘比特币生态新宠:ARC-20和ATOM的前世今生
- 数据保险:存储赛道的下一个风口在哪里?
- 比特币减半倒计时:一场供需关系的完美风暴即将上演
- 如何在震荡市中游刃有余?老交易员的实战心得
- 波场TRON再创新高:质押量突破198亿美元大关
- 数字货币市场观察:11月18日BTC/ETH交易策略分享
- 当法律思维遇上区块链:Fengdy院士的文化科技跨界之旅
- 以太坊暴跌背后的真相:4800点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高点吗?
- 比特币ETF再遇阻碍:SEC推迟Hashdex申请 加密监管成APEC焦点话题
- 那些年,他们押注比特币的疯狂赌局
- 以太坊上演绝地反击,2030关键位决定后市走向
- 这创意绝了!Applesea的营销策略简直令人拍案叫绝
- 区块链进化论:以太坊模块化转型背后的机遇与挑战
- 加密货币跳水为哪般?CPI数据背后藏着怎样的市场密码?
- 比特币市场观察:CPI数据前夜的投资博弈
- 搜索
-